Loading
0

第三章能源资源环境分析(简答总结)

第一节 能耗与碳排放分析

▲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政策内涵核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②推动生产和消费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③倒逼企业把握低碳转型发展契机。

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⑤更好地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能耗双控主要分析两个方面内容:能源消费总量分析、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影响评价指标表

项目年能源消费增量与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的对比分析项目增加值能耗与所在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目标的对比分析影响程度
m≤1n≤0.1影响较小
1<m≤30.1<n≤0.3一定影响
3<m≤100.3<n≤1较大影响
10<m≤201<n≤3.5重大影响
m>20n>3.5决定性影响

m=项目年能源消费增量÷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

n=【(项目所在地能源消费总量+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项目所在地生产总值+项目年增加值)- 项目所在地单位GDP能耗】÷项目所在地单位GDP能耗

▲碳排放双控主要分析两个方面内容:能源消费总量分析、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项目碳排放总量计算公式:

E总=E燃烧燃料+E工业生产过程+E电和热

▲碳排放绩效评价指标包括:

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单位产品碳排放、单位能耗碳排放等

▲项目对所在地完成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的影响,通过项目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对所在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比例来分析,计算公式为:

【(项目所在地碳排放量+项目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项目所在地生产总值+项目年增加值)- 项目所在地单位GDP碳排放】÷项目所在地单位GDP碳排放

第二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概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具有区域性、客观性、层次性、有限性、动态性、可控性等特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类型:单要素承载力分析、综合承载力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框架具体程序(简答):

①资源环境要素基础评价;

②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③制定差别化的资源环境政策;

④提出空间开发适宜方向和最终规划方案。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体系

▲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情景分析法
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因子分析法、能值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复杂网络法
定量分析 动态分析系统动力学、遗传算法、时间序列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的选用

分析尺度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
分析对象全球、国家、省域、综合经济区、一级流域等城市群地区、二级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等市域、县域、城市单体、产业园区、矿区、乡村聚落等
可选用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状态空间法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生态足迹法、集对分析模型等GIS空间分析法、遥感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第四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常用分析方法

▲生态足迹方法的不足之处

第一:指标表征单一、过分简化,只衡量了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的满意程度;

第二:难以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难以进行动态模拟与预测。

▲生态足迹法:均衡因子,利用效率有关;产量因子,再生能力。

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承载力×88%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人均生态承载力×12%

▲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 - 人均生态足迹

①、负值时,表现为生态赤字。这表明该区域的人类负荷已经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正面临着不可 持续的发展局面。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看,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过于密集,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该区域需要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按照生态系统容量空间范围,大幅度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逐步建立与生态系统容量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

②、等于0,生态平衡。 ③、正值时,表现为生态盈余。

▲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承载需满足三个条件:

①压力作用不超过生态系统的弹性度、②资源供给能力大于需求量、③环境对污染物的消化容纳能力大于排放量。

▲生态系统承载力采用分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即首先进行区域现状调查,接着进行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状况评估,最后进行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综合分析评价,并可给出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分区图。

▲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将评价体系分成三级,即:

区域生态系统潜在承载力评价、资源一环境承载力评价、压力度评价三级。

一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生态系统的自我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自我恢复与更新能力,分值越高,表示生态系统的承载稳定性越高;

二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代表了现实承载力的高低,分值越大,表示现实承载力越髙;

三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生态系统的压力大小,分值越高,表示系统所受压力越大。

▲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表

分级<2021〜4041〜6061〜80>80
一级评价弱稳定不稳定中等稳定较稳定很稳定
二级评价弱承载低承载中等承载较高承载高承载
三级评价弱压低压中压较高压强压

▲一级评价为不稳定区域时,生态系统自恢复能力极差,破坏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的强烈干预、能量的持续输入才能得以恢复。

▲三级评价中压水平,该区由于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生态弹性度较低,自恢复能力较差,属于不稳定水平;同时,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同属于低承载水平,但是由于该区域人口稀少,工业落后,现状水平下,人类对其索取较少,该区水资源及土地资源压力度属于中压水平。作为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区域系统过程相对稳定,波动较小。

随着该区大规模开发,水资源将成为区域开发的限制因素,所有生产及生活用水几乎全部为区外调入,区域水资源压力度将会增大,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人为措施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从而维持该区域的可承载状态。

▲供给需求差量法:(资源供给量 - 资源需求量)/ 资源需求量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