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指南——供水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构建(试行)建办城[2017]64号 第一部分

本文目录
[隐藏]

前  言

2016 年我国城镇用水量 810 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量的 13%,支撑了 53%的人口用水和约 70%的国内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供水管网漏损不仅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也易引起路面塌陷等次生灾害,是影响供水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到 2020 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0%以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明确,要选择 100 个城市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试点。由于供水管网漏损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控漏降漏任务十分艰巨。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和《纲要》,探索适合我国的科学、高效的管网漏损管控方法和体系,指导各地以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为抓手,统筹水量计量与水压调控、水质安全与设施管理、供水管网运行与营业收费管理,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提高管网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网漏损率,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特编制本指南。

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内涵与实施路线、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建设、运维管理、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等。

本指南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成果和各地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参编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指南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清华大学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和《纲要》,推动各地采用系统思路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管控,指导城镇供水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以管网分区计量管理为抓手,统筹水量计量与水压调控、水质安全与设施管理、管网运行与营业收费管理,逐步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提高管网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网漏损,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特编制本指南。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城市和县城(以下简称“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主要用于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主要包括供水管网漏损现状评估、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项目建设与运维管理、分区计量管理应用评估与考核、组织实施与政策保障等。

1.3 工作目标

实施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建立管网漏损管控体系,实现供水管网精准控漏,降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提升供水管理水平,保障供水安全。到 2020 年,全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水十条”的目标要求。

1.4 基本原则

  • 规划引领,分步实施。发挥城镇供水设施建设相关规划的引领作用,合理规划管网分区和设施布局,科学分解管网漏损管控目标,指导管网分区计量项目建设。系统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供水管网区域化、层级化和精细化管理。
  • 因地制宜,构建体系。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与管网建设和改造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统筹水量计量与水压调控、水质安全与设施管理、管网运行与营业收费管理,构建管网漏损管控体系。
  •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国务院“水十条”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落实管网漏损控制目标的责任主体,应加强对漏损控制的指导和监管,积极推行管网分区计量管理,

强化部门协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多渠道融资,强化监督考核。

  • 长效管理,注重实效。供水单位作为具体实施责任主体,应建立精准、高效、安全的管网控漏长效管理机制,将管网分区计量与收费管理相结合,实行供水管网分级分区管理,科学分析漏损构成和空间分布,合理采取检漏控漏措施,有效降低管网漏损。

1.5 工作流程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流程如图 1 所示。

城镇供水主管部门根据辖区内漏损控制目标和水质保障现状,确定分区计量管理目标,协调相关部门,为分区计量相关工作实施提供保障,同时依据《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等国家标准规定,对辖区内供水管网漏损、水质、水压等进行监督和考核。

1 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工作流程

供水单位在对供水管网现状调查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供水管网漏损管控要求,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参见附录 1),因地制宜编制分区计量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分区计量管理项目实施和验收。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相关运维数据上报城镇供水主管部门,并定期进行成效评估,建立分区计量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章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内涵与实施路线

2.1 分区计量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 定义

分区计量管理是指将整个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划分成若干个供水区域,进行流量、压力、水质和漏点监测,实现供水管网漏损分区量化及有效控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 内涵

分区计量管理将供水管网划分为逐级嵌套的多级分区,形成涵盖出厂计量-各级分区计量-用户计量的管网流量计量传递体系。通过监测和分析各分区的流量变化规律,评价管网漏损并及时作出反馈,将管网漏损监测、控制工作及其管理责任分解到各分区,实现供水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 分区

分区划分。分区划分应综合考虑行政区划、自然条件、管网运行特征、供水管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并尽量降低对管网正常运行的干扰。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河道、铁路、湖泊等物理边界、地形地势等;管网运行特征包括:水厂分布及其供水范围、压力分布、用户用水特征等;供水管理需求包括:营销管理、二次供水管理、老旧管网改造等。

分区级别。分区级别应根据供水单位的管理层级及范围确定。分区级别越多,管网管理越精细,但成本也越高。一般情况下,最高一级分区宜为各供水营业或管网分公司管理区域,中间级分区宜为营业管理区内分区,一级和中间级分区为区域计量区,最低一级分区宜为独立计量区(DMA)。独立计量区一般以住宅小区、工业园区或自然村等区域为单元建立,用户数一般不超过 5000 户,进水口数量不宜超过 2 个,DMA 内的大用户和二次供水设施应装表计量。鼓励在二次供水设施加装水质监测设备。

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示意图详见图 2。该管网采用了三级分区计量管理模式,包含 2 个一级分区、5 个二级分区、若干个三级分区,其中三级分区为 DMA。

2 管网分区计量管理示意图

2.2 分区计量管理实施路线

分区计量管理有两种基本实施路线:

  • 由最高一级分区到最低一级分区(或 DMA)逐级细化的实施路线,即自上而下的分区路线;
  • 由最低一级分区(或 DMA)到最高一级分区逐级外扩的实施路线,即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分区路线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供水单位可根据供水格局、供水管网特征、运行状态、漏损控制现状、管理机制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两者相结合的路线。

附录 4 为我国典型分区计量管理案例,展示了分区计量管理的不同实施路线和做法。其中,北京市为自下而上的路线,天津市为自上而下的实施路线,绍兴市和常州市为二者相结合的路线。

2.3 分区计量管理与漏损管控

分区计量管理是提高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效率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通过分区计量管理,建成覆盖全部管网的流量计量传递体系,进行水平衡分析,评估各区域内管网漏损状况,有效识别管网漏损严重区域和漏损构成,科学指导开展管网漏损控制作业,实现精准控漏,提高漏损控制效率。在推进分区计量管理的同时,常规管网漏水检测、管网维护更新等漏损控制措施,也应同步开展。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