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

建筑结构计算符号及其代表的含义

结构计算符号大全

amax 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
Ah 水平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结构底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As 隧道横截面面积
B 结构宽度
Bi 上覆土柱宽度
d 地层沿地下结构纵向的计算长度
d0 计算深度;液化土特征深度
db 基础埋置深度
d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地层的厚度
d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
du 上覆非液化地层厚度
dw 地下水位深度
D 结构上覆地层厚度
Ds 存在地下结构时的液化深度
Df 复判得到的自由场液化深度
e 自然对数底数
Es 衬砌弹性模量
fa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E 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i 结构i单元上作用的惯性力
F 结构所受上浮荷载组合的设计值
Fih 上覆土柱水平地震作用
Fiv 上覆土柱竖向地震作用
Fs 静力条件下浮力代表值的效应
Fp 超静孔压引起上浮力标准值的效应
FAX 作用于A点竖直向的节点力
FAY 作用于A点竖直向的节点力
FEv 结构及上覆土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g 重力加速度
GGD 地层动剪切模量
地层i最大剪切模量
Gst 结构重量
Gso 结构所在空间对应的自由场的土的重量
h 计算结构层高;地下结构层高;计算点到自由水面的竖向距离
hi 上覆土柱的计算高度
h1ih2i 衬砌内、外侧任一点i至地表面的距离
H 结构高度;地面至地震作用基准面的距离
Hi i层土的厚度
Hc 地表至隧道中心的距离
Iw 结构底面所在土层震动弱化指数
Is 衬砌环断面惯性矩
IlE 液化指数
k 压缩、剪切地基弹簧刚度
kj 单个螺栓的抗拉刚度
kv 结构顶底板拉压地基弹簧刚度
ksv 结构顶底板剪切地基弹簧刚度
kh 结构侧壁压缩弹簧刚度
ksh 结构侧壁剪切地基弹簧刚度
kn 圆形结构侧壁压缩地基弹簧刚度
ks 圆形结构侧壁剪切地基弹簧刚度
K 基床系数
K0 考虑结构壁与竖直方向夹角的静止状态下的土压力系数
Kv 竖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水平峰值加速度的比值
KJ 隧道横截面螺栓抗拉刚度
lmin 单元竖向尺寸
ls 衬砌环宽度
L 地基的集中弹簧间距
L1 表面地层变形的波长
L2 基岩变形的波长
mi 结构i单元的质量
mis 隧道衬砌计算点的质量
n 计算深度范围内地层的分层数;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个钻孔标准贯入试验点的总数;横截面螺栓的个数
N0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Nl 标准贯入锤击数的实测值
Ncr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度锤击数基准值;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cri i点标准贯入锤击数的临界值
p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max 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
psa 结构底面超静孔压平均值
P(z) z深度处,地层相对位移的作用
Qi 上覆土柱垂直土压力
R 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隧道横断面衬砌中轴线半径
Rg 结构自重
Rsg 上覆地层重量
Rsf 结构壁和桩侧摩阻力
RF 结构抗浮力组合的设计值
S 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
Seq 地震惯性作用
Sper 永久荷载作用
Sstr 损失发生后的预应力作用
Sliv 活荷载作用
Sert 静土压力作用
Swat 静水压力作用
Ssl 地层变形效应
Slq 地层液化流动效应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t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Ts 考虑地层地震应变水平的地层场地特征周期
umax 场地地表最大位移
结构i单元的加速度
Uhc 隧道中心处地层的水平相对位移最大值
U(z) 地震时深度z处地层的水平位移
深度z处相对于结构底部的自由地层相对位移
U(zB) 结构底部深度zB处的自由地层地震反应位移
vs 岩土剪切波速
vse 地层等效剪切波速
vs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地层的剪切波速
VSD 表面地层的平均剪切波速
VSDB 基岩的平均剪切波速
W 隧道横向平均宽度或直径
Wi i地层单位地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
zU 结构顶板埋深
zB 结构底板埋深
α 地面坡度角
αM 弯矩系数
β 调整系数;结构壁与竖直方向夹角
β1β2 内、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
ΒTβC 拉伸、压缩轴力系数
γ 围岩重度
γg 结构自重分项系数
γi i层土的容重
γs 静力条件下浮力荷载分项系数
γsg 上覆地层重量分项系数
γsf 侧摩阻力分项系数
γp 超静孔压引起上浮力荷载分项系数
γw 水的容重
γG 重力荷载分项系数
γEh 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Ev 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γRE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δmob 结构壁与土的摩擦角
Δe1iΔe2i 内、外侧土压力增量
ζa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η 轴向拉伸或压缩范围
ηGS 结构等效比重
θ 土与结构的界面一点处的法向与水平向的夹角
θe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θp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θ0 土柱两侧摩擦角
θ1θ2 地震时内、外侧土柱摩擦角
内、外侧侧压力系数
λmin 输入地震波在该地层中向上传播的最小波长
λ1λ2 内、外侧地震时的侧压力系数
νD 地层的泊松比
ξS 结构影响因子
ρc 粘粒含量百分率
ρi i地层密度
σsz 竖向自重应力
σz 竖向总应力值
竖向有效应力的最小值
τA 点A处的剪应力
τU 结构顶板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剪力
τB 结构底板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剪力
τs 结构侧壁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剪力
φ’ 计算点所在土层的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φg 围岩计算摩擦角
φ1φ2 地震时内、外侧围岩计算摩擦角
Ψa 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
Ψu 峰值位移调整系数
Ψe 地震弱化修正系数
Δue 基本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结构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Δup 弹塑性层间位移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