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0

混凝土工程十大一般质量通病现象、处理方法以及技术防治措施(很全面)

本文目录
[隐藏]

蜂窝

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

(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

(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

(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处理方法: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对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混凝土质量通病-蜂窝

麻面

现象: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与麻点,形成粗糙面,影响外表美观,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混凝土质量通病-麻面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模板表面应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

(2)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并清扫干净;

(3) 模板拼缝应严密,如有缝隙,应用油毡纸、塑料条、纤维板或腻子堵严;

(4) 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要均匀,并防止漏刷;

(5) 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均应振捣至排除气泡为止;

(6) 拆模不应过早。

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美观,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

孔洞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

混凝土质量通病-孔洞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难于下料的地方,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2) 正确的振捣严防漏振。

(3) 防止土块或木块等杂物的掺入;

(4) 选用合理的下料浇筑顺序;

(5) 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处理方法: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露筋

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

混凝土质量通病-孔洞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2) 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3) 混凝土应保证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4) 浇筑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

(5) 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6) 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直径较小或带刀片的振动棒进行振捣;保护层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7) 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模,损坏棱角。

处理方法:清除钢筋表面铁锈、油污等,并涂刷环氧富锌底漆两层。在表面抹添加了粘霸防水胶的 1:2 或 1:2.5 的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按第一步措施处理,然后用添加了粘霸防水胶的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缝隙、夹层

现象: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或夹杂物,使结构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后浇缝表面;接缝外的锯屑、木块、泥土,砖块等杂物必须彻底清除干净,并将接缝表面洗净;

(2) 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设串筒或溜槽下料;

(3) 在施工缝或后浇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浇筑柱、梁、楼板、墙、基础等,应连续进行,如间歇时间超过下表的规定,则按施工缝处理,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

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的允许时间(min)

项次 混凝土强度等级 气温
不高于25ºC 高于25ºC
1 不高于C30 210 180
2 高于C30 180 150

注:当混凝土中掺有促凝或缓凝型外加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如接缝时间超过上表规定的时间,可采取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和密实度。方法是对先浇筑的混凝土终凝前后(4~6h)再振捣一次,然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3)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4)  接缝处浇筑混凝土前应铺一层水泥浆或浇5~10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良好接合,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振捣使之密实。混凝土施工缝处理方法与抗拉强度关系如下表所列;

施工缝处理方法与抗拉强度的关系参考表(无接缝的混凝土抗拉强度为100)

 名称                处理方法 抗拉强度百分率(%)
水平缝 不除去旧混凝土上的水泥薄膜(浮浆) 45
铲去约1mm浮浆,直接浇筑新混凝土 77
铲去约1mm浮浆,施工缝上铺水泥浆 93
铲去约1mm浮浆,施工缝上铺水泥砂浆 96
铲去约1mm浮浆,施工缝上铺水泥浆,约3h后再振一次 100
垂直缝 用水冲洗接槎 60
接槎面浇水泥砂浆或素水泥浆 80
铲去约1mm浮浆,浇素水泥浆或砂浆 85
铲平接槎凹凸处,浇素水泥浆或砂浆 90
接槎面浇水泥砂浆或素水泥浆,在混凝土塑性状态最晚期(约3~6h)再振捣 100

5) 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于清理杂物和冲洗。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浆或减石子混凝土砂浆,再浇筑混凝土。

(4)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要进行下列处理:

1)  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结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0;

2)  垂直施工缝处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街面也应补插钢筋;

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上抹10~15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一声能水泥砂浆。

处理方法:当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凹凸、鼓胀

现象:柱、墙、梁等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和鼓胀,偏差超过允许值。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模板支架及墙模板斜撑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结构不发生下沉。如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应有防水措施,防止浸水面造成模板下沉变形;

(2) 柱模板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柱箍,底部混凝土水平侧压力较大,柱箍还应适当加密;

(3) 混凝土浇筑前应仔细检查模板尺寸和位置是否正确,支撑是否牢固,穿墙螺栓是否锁紧,发现松动,应及时处理;

(4) 墙浇筑混凝土应分层进行,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cm,然后均匀振捣;上部墙体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大于1.0m,防止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5) 为防止构造柱浇筑混凝土时发生鼓胀,应在外墙每隔1m左右设两根拉条,与构造柱模板或内墙拉结。

处理方法:对有凹凸的墙面,拆模后立即进行修补处理。修补方法:先踢毛表面,将鼓起部分凿掉,然后用水泥砂浆或界面剂水泥浆找平。

缺棱掉角

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砼前应充分湿润,砼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2)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砼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3)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

(4)吊运时,严禁模板撞击棱角;

(5)加强成品保护

处理方法:缺棱掉角宜在拆模后立刻修补,先刷一道水泥素浆,然后用水泥砂浆抹平。

墙、柱体垂直度偏差大

现象:墙、柱体垂直度偏差过大,超过规范要求。有的一整道墙都很严重,有的只是一端倾斜严重。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支模过程中反复用线垂靠吊。

(2)支模完毕经校正后,如遇到较大冲撞,应重新用线垂复核靠吊校正。

(3)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做到随时靠吊垂直度,检查支模系统稳固性。

(4)日久变形的大模板不得继续使用。

处理方法:垂直度偏差在3mm以下的,可以将墙面凿毛,用界面剂水泥浆刮平。超过3mm的,在15mm范围内的,将部分墙面凿毛,用水泥砂浆找平。此项治理必须在拆模后立即进行。垂直度偏差超过20mm以上的,应拆模后立即将混凝土凿除,重新支模浇筑混凝土。

阴阳角不方正、不垂直

现象:拆模后,内纵横墙交接处,以及外墙与内横墙交接处阳角不方正,不垂直。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支模体系加固。

(2)处理好模板拼缝。

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

现象:在结构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类似干燥的泥浆面。大多在砼浇筑初期(浇筑后4h左右),当砼本身与外界气温相差悬殊,或本身温度长时间过高(400以上)而气候很干燥的情况下出现。塑性裂缝又称龟裂,严格讲属于干缩裂缝,出现很普遍。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配制砼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要振捣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提高砼抗裂强度;

(2)砼浇筑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

(3)在气温高、温度低或风速大的天气下施工,砼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喷水养护,使其保持湿润大体积砼浇完一段,养护一段要加强表面的抹压和养护工作

(4)砼养护可采用表面喷氯偏乳液养护剂,或覆盖草袋、塑实薄膜等方法当表面发现微细裂缝时,应及时抹压一次,再覆盖养护;

(5)设挡风设施。

干燥收缩裂缝

现象:裂缝为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多在0.05—0.2mm之间。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性较薄的梁、板类构件(或桁架杆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性结构多发生在结构变截面处;平面裂缝多延伸到变截面部位或块体边缘,大体积混凝土在平面曾位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亦称“干缩裂缝”。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控制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砼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抹压,可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砼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

(2)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应延长养护时间。长期露天堆放的预制构件,可覆盖草帘、草袋,避免曝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薄壁构件则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温度变化。

温度裂缝

现象: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梁板式或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生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深进的和贯穿的湿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裂缝宽度沿全长没有多大变化。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沿断面高度,裂缝大多呈上宽下窄状,个别也有下宽上窄的情况,上下边缘区配筋较多的结构,有时也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施工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配制砼,以减小水化热量;

(2)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降低水灰比;加强振捣;

(3)在砼中掺加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于散热;

(4)选用合理的砼浇筑顺序及分层厚度;

(5)加强砼的养护及保温;

制定降温措施。

裂缝处理方法:在施工完毕后,如混凝土产生裂缝,上报甲方,并与甲方、设计、顾问公司、监理共同对裂缝部位进行现场查看和研讨分析,以确定裂缝的性质和产生裂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与甲方、设计、监理商议并确定裂缝修补的方案,并报送相关材料审批,经批准后进行修补。裂缝分类按照钢筋混凝土的裂缝分类标准执行,见下表。

混凝土裂缝表

1)施工措施

按照灌浆→嵌缝充填→表面喷涂与粘贴的程序进行处理。

(1)裂缝灌浆。对于具有一定可灌性的I类缝及Ⅱ类缝,采用骑缝孔或缝口贴嘴方式灌注。对于Ⅲ、Ⅳ类裂缝采用骑缝孔与斜孔相结合的方式灌注。灌浆材料采用环氧树脂等。

(2)嵌缝。过流面采用环氧砂浆,非过流面采用KB胶泥。

(3)表面喷涂与粘贴。采用2液(环氧基液)2布(玻璃丝布)。

2)施工工艺

(1)布孔、钻孔、及封缝。骑缝孔孔深10—20cm,孔距50锄;斜孔问排距60 cm,上下排交错布置;骑缝孔钻孔采用ф80mm电钻,斜孔深度较大时可采用小口径风钻;采用环氧胶泥封缝。

(2)灌前冲洗及试压。湿缝采用风、水轮换冲洗,水压0.3MPa,风压0.15 MPa,干缝仅采用压缩空气吹净粉尘和碎屑,风压0.2 MPa;管嘴及缝口封闭后应进行压水检查,压力0.3 MPa,发现外漏予以修补。

(3)灌浆。按照自下而上、从一端向另一端的顺序依次灌注。灌浆压力开始0.2—0.3 MPa,进浆速度小于10 mL/min时将压力提升至0.4—0.5 MPa,持续灌注20 min后结束灌浆。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